■图文/宣汉市人民政府
四川宣汉,这片位于巴山蜀水间的神奇土地,犹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拥有壮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是一方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热土。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宣汉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东与重庆市开州区相邻,南与达川区接壤,西与通川区、平昌县毗邻,北与万源市、陕西省镇巴县相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川渝陕的重要节点,在区域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全县辖区面积达 4271 平方公里,下辖 37 个乡镇(街道),423 个村(社区)。广阔的地域面积,为宣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空间资源,不同的乡镇(街道)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宣汉丰富多彩的地域风貌。
二、历史文化
宣汉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古为巴国领域,巴人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宣汉也成为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宣汉历经多次行政区划的变革。从先秦时期的巴国属地,到秦汉时期的宕渠县地,再到东汉永元年间分宕渠县北部置宣汉县,此后,宣汉县的名称和归属在不同朝代不断变化。在三国时期,宣汉属蜀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宣汉的归属也随之变动;隋唐时期,宣汉先后隶属于通州、南并州等地;宋元明清时期,宣汉分别隶属于达州、夔州府、绥定府等。
民国三年,因与江西省东乡县同名,且古为宣汉县地,故改名宣汉县。在近代历史中,宣汉更是有着重要的革命历史地位。它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四川省在册红军烈士最多的县和全国唯一一个 “一县成军(红三十三军)” 的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维舟就诞生于此,他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宣汉这片土地注入了红色基因。红三十三军纪念馆作为宣汉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动地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三、自然地理风貌
宣汉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 16.8℃左右,平均年降水量 1200 毫米左右。宣汉县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主要河流有前河、中河、后河等,它们在县境内纵横交错,犹如一条条血脉,滋养着这片土地。这些河流不仅为当地的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还孕育了独特的水乡文化。河流两岸风光旖旎,形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如龙潭河风景区等。
四、自然资源
宣汉县矿产资源富集,是一座天然的 “矿产宝库”。天然气远景储量 1.5 万亿方,普光气田是全国最大的海相整装气田,其天然气储量巨大,品质优良。境内中石化普光净化厂(全球第二、亚洲第一)、中石油南坝净化厂,拥有年产 150 亿方天然气和 285 万吨硫磺产能,为国家的能源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宣汉还拥有全球第一个海相富锂钾资源矿,富锂钾卤水储量 21 亿方,新型杂卤石钾盐矿中硫酸钾资源量达 7 亿吨以上,经济价值近万亿元。煤炭储量 1.6 亿吨,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宣汉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宣汉县是全国黄牛、木本药材、速丰林、茶叶生产基地和蜀宣花牛种源基地。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牛果药茶菌” 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蜀宣花牛 + 优质牧草” 成功创建省五星级农业园区。宣汉县成功入选 “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创建名单,获评 “全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丰富的农业资源,不仅保障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也为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民俗文化
宣汉作为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巴人文化遗产。全国规模最大、年代最久远、规制等级最高的巴文化遗址 —— 罗家坝遗址就位于宣汉。这里出土了青铜器、陶器等各类器物 3000 余件,这些珍贵的文物,生动地展现了巴人当时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巴人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也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领略巴人文化的独特魅力。
宣汉是四川省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独特的民族风情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土家族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他们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薅草锣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田间劳作时,人们通过欢快的锣鼓声和高亢的歌声,驱散疲劳,增添劳动乐趣。此外,宣汉灯戏、宣汉皮影戏和宣汉剪纸等民俗文化也极具特色。宣汉灯戏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宣汉皮影戏则以精美的皮影制作和生动的表演,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宣汉剪纸以其细腻的刀法和丰富的题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