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 划:张海燕 撰 稿:徐 琳 禚 艺 文 慧 董 洁 刘力维 牟绍莉 苏 怡 王 娜 陈助邦 赵俊峰 彭 超 李 畅 吴佳仪 黄议娴 韩成圆 李梅英 杨 威
今年上半年,西部各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部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有力有序抓好各方面工作,全力推动宏观政策落地显效,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喜人成绩。
外贸出口创历史新高
海关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西部地区持续优化外贸结构,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创历史同期新高,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新亮点。
今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依托青藏铁路与318国道资源,实现全链条高效联动,整体物流效率提升50%。西藏贸易伙伴拓展至110个国家或地区;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32.7亿元、同比增长18.1%。
四川以5190.9亿元进出口规模领跑西部,成都凭借“双国际枢纽机场”优势,国际及地区定期客货运航线增至80余条,助力四川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西安国际港站已成为现代化“内陆港”,中欧班列(西安)从“一条线”发展为“一张网”,18条国际干线连接欧洲25个国家220多个城市、亚洲11个国家100多个城市。
今年上半年,中老铁路进出口货值突破128亿元,跨境货物品类由最初的500余种扩展至3000余种,为西部开辟“出海”新通道。
在重庆,电子信息产业成外贸增长引擎。全球每3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1台产自重庆,每10部手机中就有1部“重庆造”。重庆正充分发挥“双循环”枢纽作用,今年上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3+2省区市经新通道进出口超4567亿元,同比增长17.1%。
在贵州,轮胎5G智慧工厂内,智能制造加快推动产品向高端化、国际化迈进。贵州轮胎目前已形成5大系列、3000多个规格的产品,出口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以来,新疆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以通关新模式激发外贸新动能。铁路口岸进口货物通行时间从3天压缩至16个小时,出口货物作业时间从6小时压至1小时。新疆已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生贸易往来,进出口总值超2808亿元,同比增长28%。
320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29.1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57.3%,超时序进度7.3个百分点,顺利完成“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半年目标。
宁 夏
14项GDP指标增速高于全国
今年以来,宁夏扎实开展“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行动,坚决打好“六个攻坚战”,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上半年,宁夏生产总值2650.9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宁夏经济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宁夏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位居全国前五;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9%;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7%;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3.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2个百分点,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率高达175%,拉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个百分点。
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16.66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123.01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1411.23亿元,增长5.6%。
农业生产增长加快,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裕。宁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29亿元,同比增长5.1%,比一季度加快2.9个百分点。畜禽生产稳步发展,肉牛出栏同比增长9.0%,羊出栏增长2.8%,家禽出栏增长12.9%。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裕,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同比增长6.9%,瓜果产量增长59.6%,肉产量增长4.2%,牛奶产量增长1.9%,禽蛋产量增长6.3%,水产品产量增长5.9%。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制造业增势良好。宁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制造业增长10.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7%。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民营企业增长14.7%;大中型企业增长8.4%,小微企业增长7.9%。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4.7%、饲料产量增长9.0%、烧碱增长7.1%、化学农药原药增长21.5%、橡胶轮胎增长40.0%、钢材增长14.7%、铁合金增长14.6%、铝材增长9.3%、金属切削机床增长20.0%、变压器增长66.6%、矿山专用设备增长14.1%。
投资继续较快增长,电力投资支撑有力。宁夏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101.1%,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1.3%,教育领域投资增长16.5%,卫生领域投资增长72.1%。
市场消费平稳增长,线上消费增长较快。上半年,宁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63亿元,同比增长6.2%。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96.29亿元,同比增长6.3%;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3.34亿元,增长5.5%。商品零售额614.33亿元,同比增长6.7%。值得一提的是,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明显,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1.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4.5%、汽车类增长20.9%。网上零售额94.4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0.4亿元,增长13.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8%。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货物出口较快增长。据银川海关统计,上半年,宁夏进出口总额106.3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出口额78.8亿元,增长10.3%。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据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截至6月末,宁夏城镇新增就业4.8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3.14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0.0%和103.9%。上半年,宁夏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1元,同比增长5.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56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11元,增长6.2%。
广 西
财政收支实现“双过半”
今年上半年,广西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累计增速连续6个月保持“双增长”势头,分别为964.55亿元、3359.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5.9%,完成上半年财政收支“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
财金联动激发经济活力。今年2月,广西成功举办2025年广西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推介暨签约大会,现场签约子基金30支,认缴总规模近600亿元;上半年,引导基金完成实缴出资25.13亿元,带动社会资本实缴出资89.21亿元,支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有力保障重大战略实施。安排120亿元支持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安排31.43亿元支持人工智能发展,加快布局一批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企业,构建“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跨境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支持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不断完善广西综合交通立体网络,已统筹超150亿元推进平陆运河等水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72.5亿元支持隆安至硕龙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统筹81.68亿元加快黄桶至百色等铁路项目建设。针对项目推进问题,特别安排重大工业项目前期工作周转资金25亿元循环使用。
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显成效。广西利用政策“窗口期”,积极争取中央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两重”“两新”项目建设,安排专项债券346.73亿元、“两重”资金139.47亿元、预算内基建资金79.96亿元,重点投向教育、医疗卫生、农林水利、棚户区改造等领域,支持产业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下达超长期特别国债及自治区财政配套资金42.1亿元,开展汽车等产品以旧换新活动,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上半年,全区民生支出2671.56亿元、同比增长6.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八成左右,筹措下达882.58亿元实施十大为民办实事工程,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其中,教育支出同比增加91.64亿元,支持各阶段教育优质发展;交通运输支出同比增加42.93亿元,持续支撑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平陆运河、公路铁路、机场航线等重大工程建设;卫生健康支出同比增加42.2亿元,助力健康广西建设;节能环保支出同比增加7.53亿元,支持打好环境保护特别是涉重金属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体战、持久战。
兵 团
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今年上半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生产总值1340.25亿元,同比增长6.3%,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
今年以来,兵团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攻坚克难、奋发前行,农业生产取得新突破、工业“压舱石”作用有效发挥、消费市场持续向好,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民生项目加快推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作为兵团优势产业,上半年农业生产保持增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5%。兵团持续稳粮增粮,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上半年种植业产值同比增长6.7%,夏粮面积、总产、单产实现“三增”,冬小麦百亩千亩万亩十万亩四级均创全国高产纪录。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兵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兵团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半年,“七大主导产业”中工业部分增加值同比增长8.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96.6%。其中,绿色化工业、棉花和纺织服装、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彰显出兵团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今年以来,兵团全力以赴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紧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发力,高质量开展“冬季攻势”系列活动,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双周调度、月末协调、季度评估”工作机制,以及动态跟踪监测和定期分析预警机制,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半年同比增长14.9%。
消费市场规模扩大。兵团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抢抓“两新”政策机遇,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动消费升温扩容提质,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8%。
青 海
进出口增速连续半年居全国第一
消费市场持续回升向好
今年以来,青海省商务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提振消费、社零攻坚专项行动,相继出台服务消费、以旧换新、消费促进等政策措施,推动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一季度转正后,增幅逐月提升。上半年,青海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9.99亿元,同比增长2.6%,比一季度加快2个百分点。
全省8个市州增速均超过2%,其中,海东市和海南藏族自治州增速最快,分别达到3.5%和3.3%;玉树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宁市、果洛藏族自治州分别增长3.2%、3.1%、3.0%、2.9%、2.3%、2.2%。西宁市限上社零增速首次转正,有力支撑全省消费回升向好。
城乡消费均衡发展。上半年,全省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1%。二季度,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5%,比一季度加快4.1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7%,比一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
批零住餐四个行业增速全面提高。上半年,全省批发业零售额同比增长2.9%,较一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零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2.4%,较一季度提高2.3个百分点;住宿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1%,较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3.7%,较一季度提高2个百分点。
以旧换新相关品类销售持续向好。限额以上单位可穿戴智能设备、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建筑及装潢材料、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88.3%、40.8%、11.8%、4.9%。汽车销售明显改善,二季度,限额以上单位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8.5%,而一季度为下降13.6%。新能源汽车零售保持高增长,上半年增速为51.1%,比一季度加快2.6个百分点。
网络销售增势明显。上半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03.8%,连续4个月单月增速超过100%;限额以上餐饮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同比增长56.4%,连续4个月累计增速超50%。
进出口增速连续六个月位居全国第一
上半年,青海全省完成进出口总值35.9亿元,同比增长57.7%,增速连续六个月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出口31.8亿元,增长112.1%;进口4.1亿元。
据了解,全省8个市州全面开展进出口业务,形成梯次发展格局。西宁市深入推动光伏晶硅、锂电池、碳纤维、聚氯乙烯、硅铁、铝材和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外向型发展,上半年实现进出口28.6亿元,同比增长52.8%,占全省的79.6%;海东市围绕耐火材料、碳素、手机等产业和冷凉蔬菜生产,成功实现粮食作物(马铃薯)和油菜籽自营出口零的突破,实现进出口2.6亿元,同比增长30.5%;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围绕盐湖化工产业发展精细化工,实现进出口2.2亿元,同比增长1.5倍;海南藏族自治州围绕冷水鱼和甘草精深加工产业扩容提质,做强传统产业,实现进出口2.4亿元,同比增长1.4倍。开放平台能级进一步提升,西宁经开区进出口22亿元,同比增长1.2倍;西宁综保区进出口1.8亿元,保持稳定运行。
上半年,全省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共180家,同比增加16.1%。其中生产型企业82家,占比45.6%,实现进出口28.6亿元,同比增长196.7%,占全省进出口额的80%,标志着全省外向型产业根基日益夯实。有实绩的民营企业166家,同比增加28家,进出口31.2亿元,增长89.3%,贡献率达112%,主力军地位持续巩固。国有企业进出口4.5亿元,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格局。
此外,贸易伙伴覆盖91个国家(地区),新增13个贸易伙伴;对共建“一带一路”的67个国家进出口29.6亿元,增长78.7%,占全省总值的82.5%,其中匈牙利(14.3亿元)、马来西亚(3.3亿元)、俄罗斯(2.6亿元)位列前三大市场。成功举办2025青海—香港经贸交流活动,打造“青海家宴”美食出海带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出口的新模式;组织企业参加越南国际贸易博览会、广交会等境内外重点展会,签约金额超30亿元;开行国际货运班列110列,同比增长129%,保障纯碱、PVC等重点产品出口。
甘 肃
外贸逆势突围
今年上半年,甘肃外贸进出口总值352.1亿元,同比增长33.8%,增速在全国排名第二。其中,出口85.6亿元,增长40.5%;进口266.5亿元,增长31.7%,增速排全国第一。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甘肃外贸逆势突围,交出了一份“总量稳增、结构优化、活力迸发”的成绩单。这背后,折射出甘肃外贸的新变化。
首先,甘肃外贸结构正在持续优化。这样一组数据值得注意,上半年,甘肃省一般贸易进出口259.2亿元,增长41.7%,占全省外贸总值的73.6%,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4.1个百分点。
据介绍,一般贸易通常指在国内购买原材料或零部件,经过生产加工后出口,或直接从国外进口商品后在国内销售。一般贸易企业在国内拥有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和供应链,一般贸易的产业链通常较稳定,相对不易受外部冲击。
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整度和稳定性,是韧性所在。甘肃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和占比的“双增长”不但体现了外贸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整与稳定,也是甘肃外贸结构正在不断优化的直接体现。
外贸“朋友圈”越拓越广,市场多元化成效显著。
上半年,甘肃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65.3亿元,增长33.1%,占全省外贸总值的75.3%;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101.7亿元,增长65.5%,在巩固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等传统伙伴合作的同时,新兴市场成为重要增长极,贸易网络更加多元稳定。
“我们已成功将静宁苹果出口至尼泊尔、越南、孟加拉国等多个国家,近期还有15吨优质苹果将发往澳大利亚市场。”静宁县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伟说。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对新兴市场的信心更足了。
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产品结构的升级为甘肃外贸提供新的动能。
在全球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浪潮下,甘肃“新三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持续攀升。上半年,甘肃省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离子蓄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7.9倍,其中光伏产品出口激增138.2倍。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对光伏电池需求旺盛,我们的产品远销印度、德国、荷兰、英国、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今年计划实现出口产值4亿元至5亿元。”欧昊新能源电力(甘肃)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孙振明说。
除了出口,重点资源性产品进口对甘肃外贸增长拉动显著。上半年,甘肃进口金属矿砂197.7亿元、增长44.0%,占全省进口总值的74.2%;进口镍锍32亿元,增长104.8%;进口镍钴材料12.4亿元,增长65.6%。
此外,甘肃外贸的增长离不开政务效率的大幅提升。兰州海关通过“模式创新+科技赋能”结合的方式,保障重点资源性产品高效进口,不断优化监管服务。
据了解,2022年10月,甘肃金川集团成为全国海关首个“进口铁路运输铜精矿‘口岸+目的地’联合监管”通关模式试点企业。2024年12月,白银有色集团也成为试点企业,同时还在阿拉山口一个试点口岸的基础上,又增加二连浩特口岸。今年7月初,兰州海关所属金昌海关进口铁路运输铜精矿累计突破100万吨大关。
“试点之后,口岸海关只做‘不落地’的放射性快速检测,检测合格即放行。实验室检测环节也后移到企业场区监管地集中取样检测,环节简化了不少。同时,我们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进行风险评估,做到风险可控。”兰州海关综合业务一处处长张军告诉记者。
“海关的举措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铜精矿入厂周转从18天缩短到8天左右,通关从5天至10天压缩到平均30小时。试点矿源持续扩大后,企业每年可节约进出口成本超5000万元。”金川集团铜贵公司总经理张燕表示。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新能源装备、特色农产品等多元业态协同发力,监管服务不断提质增效……在市场、技术、政策的协同发力下,甘肃外贸逆势增长,跑出了“加速度”。
今年以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绿色为纲、市场为向、民生为要,坚持项目为王、产业为基、实干为先,以“开工就提速、起步就争先”的奋进姿态,完成百日攻坚各项既定目标,有力有序推动省列重大项目建设顺利实现“双过半”,即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304个省列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72.8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达60.3%。其中,100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70个、开工率70%,累计完成投资354.2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47.06%;173个续建项目复工172个、复工率99.42%,累计完成投资1002.8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66.63%;31个预备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6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82.91%。目前,甘肃腾达西铁新材料有限公司高品质生态合金节能循环经济、敦煌泊钒储能吉瓦级全钒液流电池生产基地等7个项目由预备转为开工。
“下一步,各级各部门要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干劲不松,持续巩固百日攻坚行动成效,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加快推动进展缓慢项目建设进度,并依法依规做好投资纳统工作,真实反映全省重大项目建设成效,合理扩大有效投资,为甘肃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充足动能。”甘肃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贵州
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上半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达到11452.42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98.74亿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840.62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6413.06亿元,增长4.8%。
(下转3版)
(上接4版)
创新驱动发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新产业加快成长,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5%,比一季度加快3.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增加值同比增长30.8%,比一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新动能加速积蓄,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4%,比一季度加快2.0个百分点,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新业态加力赋能,即时零售、直播带货等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带动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8.3%。
“千方百计克服外部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等多重挑战,强力推进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全省经济顶压前行、负重前行,产业支撑持续增强、结构调整逐步见效,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朝晖说,上半年,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发力显效,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投资引擎强劲发力
今年贵州“新年第一会”“新春第一会”主题明确,目标直指产业现代化,把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作为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全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全省经济新阶段的高质量发展奋勇开局。
上半年,工业经济的增长点在黔中大地持续涌现——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7%,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
实体产业投资较快增长,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7%,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加快,同比增长4.0%,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47.0%,民间投资增长5.6%。
“高技术产业投资持续加力,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强劲表现,意味着贵州作为后发地区正成功突破传统要素依赖。”贵州财经大学教授陈劲松说。
工业压舱石作用凸显
上半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占GDP比重为27.8%,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对贵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快于全国3.2个百分点,连续9个季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六大产业基地”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六大产业基地”增加值同比增长11.2%,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6个百分点。
“富矿精开”深入推进,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0%,重点产品氧化铝、铝材、黄金、磷矿石等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2%,其中,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延续今年以来两位数增长态势,增速分别为83.0%、69.6%、37.5%和12.3%。
特色轻工业持续发力,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纺织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9.2%、16.6%、14.6%和12.8%。
作为西南综合能源基地,今天的贵州主动抢抓新能源发展风口,向着“火水风光储”多能互补的电源结构转变。截至6月末,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为58.2%,较年初提高3.8个百分点,这些新能源产业都保持了较快增长。
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当下,贵州正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上半年,全省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分别同比增长8.2%、10.6%。
政策效应持续释放,贵州持续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市场预期有效改善,消费增速有所加快。上半年,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3%,比一季度加快2.1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呈现逐步回升态势。
截至目前,贵州已将45类家电产品纳入以旧换新补贴范围,联动6365家家电企业、2860家3C数码企业覆盖全省所有县城和重点乡镇。
贵州聚焦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精准施策,持续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大力发展平台经济,不断提升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上半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比一季度提升0.2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6.0%,有力支撑了贵州经济平稳增长。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1至5月份,与数字经济相关的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0.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1.7%,是推动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陕 西
GDP同比增长5.5%
7月23日,陕西省统计局发布上半年陕西经济运行情况: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28.0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
陕西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胡清升说:“上半年,全省上下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焦聚力打好‘八场硬仗’,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经济运行持续向新向好,呈现总体平稳、质效提升的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82.27亿元,同比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6807.07亿元,同比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9238.67亿元,同比增长5.1%。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0%。种植业总体平稳,产值同比增长3.1%。畜牧业产值同比增长2.0%,较一季度加快0.6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能源工业持续较快增长,增加值同比增长8.5%。非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4%,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9%。工业产品产量保持稳定,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5.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0.3%;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44.8%。
服务业稳步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6%。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9.8%,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6.3%,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2.4%。民间投资活力增强,同比增长13.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7.2%。
消费市场加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9.82亿元,同比增长6.9%,较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陕西省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9.3%。消费品以旧换新持续显效,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36.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6.6%。网上零售持续活跃,限上单位消费品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同比增长23.6%。
对外贸易承压向好。进出口总额2445.14亿元,同比增长7.5%,较一季度加快9个百分点。“新三样”产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同比增长37.8%,其中电动汽车增长1.1倍。
新 疆
口岸客货运量双增长
在一系列优化通关措施、免签及航班加密等政策的积极推动下,今年上半年,新疆口岸涉外经贸往来更加紧密,客货运量实现双增长,多项数据创历史新高。
据新疆边检总站边检部门统计,1月1日至6月30日,全疆各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共查验出入境人员180.8万人次,同比增长39.9%;验放各类交通工具74.1万辆/列/架次,同比增长37.8%。其中,出入境货运列车通关量占全国铁路口岸总量的42%,居全国首位,单日最高查验出入境列车136列次,创历史新高。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货运列车通关量分别位列全国第一、第二。
为应对各口岸不断增长的通关需求,新疆边检总站持续深化移民管理改革和政策制度创新,推出“一揽子”更加积极有效的举措,高效服务中外旅客、员工及交通工具便利通关。特别是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推出错时通关、延时通关及24小时预约通关等一系列便利措施,上半年,出入园区人次达477.9万,同比增长73.4%。
新疆边检总站还启动了“通关服务提质补强”行动,推出多项便民利企举措,持续优化通关流程。在空港口岸推行货运航班“好来快走”服务模式,在公路口岸设立重点物资车辆边检“绿色通道”,充分发挥12367服务平台作用,实行“7×24小时”人工标准化服务等,有效提升了口岸通关效率。
四 川
产业“含新量”“含绿量”提升
上半年,四川工业增长势头强劲,创下近三年最好开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
从行业增长面看,41个大类行业中有3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汽车制造业表现亮眼,上半年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0%,连续6个月保持20%以上的较快增长。
“总装线上每90秒就有一台新车下线。”走进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比天气更“火热”,大型机械手臂和自动传送装置高效协同作业,待组装的车辆骨架沿生产线快速流转。“我们抓住当前市场变化,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凯翼汽车党委委员、董事隆兴银介绍,今年上半年,凯翼汽车实现产量5.99万辆,同比增长319%;出口量1.55万辆,同比增长314%,目前公司的汽车产品已出口至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既有“量”的增长,也有“质”的提升。全省着力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含新量”“含绿量”提升。
高技术制造业加速发展。上半年,四川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智能电视、智能手表、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4倍、1倍、6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初步测算,今年上半年,全省从事战略性新兴产品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合计增长9.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
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稳定增长。上半年动力电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5%、11.0%。“新三样”产品产量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4倍、1.9倍、53.2%。
工业转型升级的提速,也能从全省工业用电量的变化中得到印证。在工业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四川前五月工业用电量不升反降。
“今年上半年,一些高耗能企业停产和减产,导致用电量下降。”杨治刚说,与此同时,上半年,四川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这些行业用电量相对较低。
“可以看到,四川工业经济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正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规模扩张’迈向‘质效提升’,高质量发展步伐稳健。”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李涵认为,这背后与精准有力的政策引导与支持、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深厚的产业基础与完善的产业链生态等因素密不可分。
云 南
RCEP显著带动
今年上半年,云南对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其他成员国出口达663.6亿元,同比增长7.2%。
同期,昆明海关为输往RCEP其他成员国的货物签发各类优惠原产地证书5.26万份,货值91.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和11%,可享受进口国关税减让约2.3亿元。其中签发出口农产品货值金额占比达64%,可享受进口国关税减让约1.47亿元。
自2022年生效以来,RCEP显著带动了区域内其他自贸协定的深化与升级。近年来,“云花”“云果”“云菜”等各类云南高原特色产品依托便捷通关与政策红利,正以更优成本、更快速度进入越南、泰国、新加坡等成员国市场,为本地企业开辟了一条“黄金赛道”。
7月,在玉溪明煌贸易有限公司的冷库前,一批刚采摘的新鲜白菜正通过“绿色通道”装车,即将发往泰国曼谷。“以前出口到泰国,白菜要交5%的关税,现在有了RCEP原产地证书,这批5.1万元的白菜直接零关税。”公司负责人胡俊波翻着刚申领的证书介绍,“今年以来,我们已申领RCEP证书4份,涉及货值超87万元,累计省税4万多元。”
据了解,为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昆明海关采取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等方式,全面了解外贸企业原产地应用情况,依托“关长送政策上门”等机制,深入辖区企业走访调研,收集企业在政策享惠时遇到的问题,及时回应企业关切。同时,昆明海关还依托“制度+科技”持续优化原产地证书签证流程,积极推广原产地证书智能审核、全国通签、自助打印等便利签证措施,助力企业高效签证、服务产品快速通关。
西 藏
GDP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7月2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系列主题第九场新闻发布会举行,介绍上半年全区经济运行情况。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西藏自治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2.7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连续多个季度位居全国前列,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打出“扩内需、增后劲;兴产业、增动能;强保障、稳增长”政策组合拳。上半年,西藏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高于全国8.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高出全国22个百分点;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6%,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达7.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上半年,西藏三次产业协同发力,发展动能不断集聚。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0.73亿元,同比增长12.5%,高原特色农牧业提质增效,蔬菜、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17.4%和14.3%;第二产业增加值529.79亿元,增长7.0%,绿色矿业、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加速布局;第三产业增加值782.20亿元,增长6.9%,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持续回暖。上半年,全区接待游客3218.4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5.52亿元,分别增长11.7%和10.2%,文旅经济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引擎。
固定资产投资“压舱石”作用凸显。上半年,全区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在建项目557个,完成投资占全部投资的72.8%,同比增长45.4%。日喀则灾后恢复重建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新开工项目1462个,增长21.2%,为经济持续增长注入强劲动能。
财政支出持续向民生倾斜,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17.89亿元,同比增长13.0%,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持平,6月CPI环比仅微降0.1%,物价水平保持稳定。金融支持力度加大,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568.03亿元,较年初增长9.25%。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重 庆
GDP增速5.0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重庆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29.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14.82亿元,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555.75亿元,同比增长4.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659.01亿元,同比增长5.6%。
重庆夏粮播种面积565.8万亩,同比增长0.1%,产量126.5万吨,增长1.0%;蔬菜产量1313.9万吨,增长3.1%;园林水果产量237.1万吨,增长3.5%;茶叶产量4.6万吨,增长2.8%;中草药材种植面积61.1万亩,增长3.2%。
重庆生猪出栏884.5万头,同比下降3.0%,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2个百分点;牛出栏15.8万头,增长5.8%。其中,二季度生猪出栏345.6万头,增长0.7%;牛出栏6.5万头,增长6.6%。
重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比一季度提高2.0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1%,采矿业下降5.8%。支柱产业“七增一降”,摩托车和装备产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7.7%、10.2%;汽车、材料、消费品、能源工业和电子产业分别增长8.4%、7.0%、4.1%、2.4%和0.4%;医药产业下降4.7%。
上半年,重庆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67.3%,工业机器人增长54.9%,医疗仪器设备增长31.4%,液晶显示屏增长26.2%,新能源汽车增长25.0%。
前5月,重庆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32.70亿元,同比增长9.2%,与1―2月持平。分行业看,十大行业门类实现“六增四降”,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27.8%、14.0%和13.6%。
前5月,重庆规模以上数字内容服务、信息系统集成和物联网技术服务、互联网数据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9.4%、26.3%、23.6%;农业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新能源技术推广服务、工程勘察活动等科研技术行业分别增长1.9倍、45.4%、20.7%。
上半年,重庆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00.37亿元,同比增长4.5%,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7066.66亿元,增长4.1%;餐饮收入1233.70亿元,增长6.4%。
上半年,重庆限额以上通讯器材、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1.9%、6.5%,拉动限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增长1.5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17.3%,拉动限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增长1.8个百分点。
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12.7%,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8%,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8.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4.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0%。
重庆设备工器具投资同比增长31.8%,占重庆投资比重为12.2%,拉动重庆投资增长3.0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设备投资增长73.3%,工业设备投资增长21.9%。
重庆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较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六涨二降”。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衣着、教育文化娱乐、食品烟酒、医疗保健、居住价格分别上涨5.8%、2.0%、0.6%、0.4%、0.2%、0.1%;交通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2.6%、1.3%。
重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4%,降幅较一季度扩大0.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2%,降幅扩大0.7个百分点。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17元,同比增长5.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51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5元,增长6.2%。城乡收入比持续缩小,由上年同期的2.41:1下降为2.37:1。
上半年,重庆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较一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随着稳增长政策组合效应持续释放,上半年重庆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内蒙古
经济承压前行稳中有进
今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实现生产总值12077.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6.0亿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5537.2亿元,同比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6134.5亿元,同比增长4.6%。
上半年,全区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全力办好两件大事,接续实施“六个工程”、深入开展“六个行动”,突出抓好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工作,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全区经济承压前行、平稳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
农牧业生产稳定向好。今年上半年,全区各地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的思路推进农牧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农牧业稳产增收创造了条件。上半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高标准农田及设施农业建设稳步推进;猪、牛、羊、禽肉产量108.8万吨,同比增长6.5%;牛奶产量同比增长3.6%。截至6月末,全区牛和生猪存栏量均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今年以来,内蒙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不动摇,加快推进高水平工业园区建设,推动支柱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为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开辟了道路。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其中,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8%。
服务业保持平稳运行。今年上半年,全区各地通过对接服务需求、创新服务业态、保障优质服务供给等措施,为服务业持续发展加力。
上半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1—5月,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8%。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2025年以来,内蒙古以实施重大项目谋划行动为抓手坚定不移抓好项目投资、推进项目建设,为投资持续增长赋能。上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4.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7.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5.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9.1%。
市场消费持续回升。今年上半年,内蒙古及各盟市紧紧抓住国家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的机遇全面激发消费活力,紧紧抓住国内大循环、民生服务需求增长带来的机遇,从供、需两端双向发力拉动消费。上半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8.1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5%。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进入2025年,全区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推动产业与就业互促共进,并通过支持就业增收、产业增收、创业增收、补贴增收等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上半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42元,同比名义增长5.2%。
“总的看,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全区上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上半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稳定增长,实属不易。”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