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时报电子报

2025年4月1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33

西部时报一带一路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深入开展学习教育—— 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 澜湄潮涌  一脉相连 ——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亮点微纪实 老挝总理宋赛: “携手打造一个更加繁荣的亚洲命运共同体” 中老铁路发送旅客突破5000万人次 中哈联合实验室运行能力进一步提升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西部时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澜湄潮涌 一脉相连 ——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亮点微纪实

■文/于慧宸 袁 波

澜湄六国自古共饮一江水,2016年召开的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上,六方一致同意共同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随着中柬、中老、中缅、中泰、中越先后宣布共建双边命运共同体,中国同湄公河五国实现双多边命运共同体全覆盖,合力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前列。

近年来,六国政府、企业及相关机构通力合作,秉持“发展为先、平等协商、务实高效、开放包容”的澜湄精神,不断编织融通网络、促进政策协调、加强创新引领、推动人文沟通,持续为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续写辉煌。

设施互联:织经纬以通万疆

清晨,昆明王家营西站内一片繁忙。随着一列中老铁路“澜湄快线”班列的抵达,自动化装卸设备便开始高效运转,将满载东南亚榴莲、香蕉的集装箱无缝衔接至等候的货车,运往当地水果市场,同时,长三角生产的智能家居产品与云南高原蔬菜也正被装入返程班列,完成着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另一边,云南腾俊国际陆港内,满载云南新鲜果蔬的“澜湄·云南号”专列每周二准点发车。车厢里,香蕉和山竹的香气萦绕,来自老挝、泰国的热带水果就在这里和中国的蔬果交换旅程。

重庆万州则以多式联运体系为支点,协同运作空中走廊、水上通道、陆路枢纽,编织出一张立体物流网,成功打造澜湄区域与中国中西部双向流通的重要“中转站”。2024年,万州区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货量2436标箱,同比增长38.44%,运输货值1.46亿元,同比增长14.67%。

作为“动脉工程”的中老铁路,运输商品的种类已经从以前的500余种扩展至3000余种,并随着“澜湄蓉欧快线”的开行,实现了与中欧班列的贯通,推动区域物流链向全球延伸。

澜湄合作的黄金大通道,正在以路为媒,重塑区域经济版图。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与湄公河五国贸易额达4370亿美元,较合作机制启动初期增长125%。

规制互通:贯规绳而协百象

澜湄六国间经贸往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基础设施“硬联通”的保障,也离不开政策机制“软联通”的加持。

昆明经开区以“智慧通关”为笔,在跨境物流版图上绘就高效图景。通过创新口岸通关特色化保障方案和“智慧通关”系统,率先在全国推出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进出境双向快速通关模式,实现“快进快出”“优进优出”。通关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物流成本也显著下降。万象至昆明间物流成本较中老铁路开通前下降40%至50%;搭乘“澜湄快线”,单箱货物节省费用可达200元以上。

2024年农历小年前后,广西北部湾港钦州港区码头充斥着忙碌的年味,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大批年货等待通关。通过引导企业应用“提前申报”“两段准入”等便利化措施,钦州港海关积极畅通进口农食产品通关绿色通道,做到进口农食产品即到即查、即查即放。

海关和口岸的各项举措提升了货物往来的便利,营商环境和投资者服务的优化也让澜湄合作更能走深走实。

政策规制的高效协同依赖于广泛深入的互动交流,在“一带一路”老-中合作论坛、澜湄农业农资经贸合作峰会、澜湄青年企业家论坛等活动平台的推动下,六国间不断沟通机制对接和融合发展,以务实对话助力区域产业链稳定健康发展。

高效创新:擎智炬能泽沃土

2023年底,六国发表《澜湄地区创新走廊建设共同倡议》,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澜湄区域合作各项议题中的作用,为打造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更具活力的创新道路。

几天前,第46届曼谷国际车展拉开帷幕。十余家中国车企携自主研发的三电技术、智能座舱及换电解决方案集体亮相,占据总展区四成面积的中国汽车品牌毫无疑问掀起了产业变革的浪潮。

2021年以来,比亚迪、广汽、长安等多家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积极响应泰国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号召,在泰国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推进泰国汽车产业绿色转型。

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泰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7.7万辆,中系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超过75%。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型凭借创新的技术、过硬的产品力和优秀的性价比,越来越受东南亚地区消费者的欢迎。

在老挝,中国—老挝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于今年2月在首都万象签约落地,以此合作中心为起点,中国广西将加速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人工智能、跨境数据、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

民心相近:文脉续则水脉长

文化的根脉和血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基因、精神命脉的集中体现。促进澜湄国家间文脉交融和民心相通,是建设命运共同体必不可少的一环。

2024年9月24日,“星光·澜湄号”列车从昆明站缓缓驶出,这是中国第一列跨境旅游列车,途经老挝琅勃拉邦,终到首都万象。在舒适平稳的列车上,游客可以一路领略沿途的山川景致,近距离感受多样的文化风情,“星动澜湄,一路生花。”

2024年3月31日晚,珠江畔的广州塔闪耀着广州木棉花与泰国清迈紫矿花交织而成的光影,见证两座城市正式缔结友好关系。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澜湄合作机制,双方将在教育、学术、贸易、投资、旅游、文化、农业、公共卫生、医疗等多个领域寻求合作机遇,推动产业合作升级。

正如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也从不是六国间浮于纸上的约定,而是早已渗透在彼此江河血脉里的共同愿景。这幅属于澜湄国家的共生图景里,有各国农户相约云端,用直播镜头探索全球市场;各国青年齐会各类论坛,凝聚未来发展的新生力量;各国游客穿梭在旅途美景中相遇,在古道与新途间,迎接着江河之畔每一缕充满希望的晨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西部时报报社 版权所有:西部时报
京ICP备:2023038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