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 筹:张海燕 撰 稿:董小红 张雅雯 蔡文正 周 柳 柳昌林 李 松 周滨滔 张维丽 李小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14亿多人口,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当下,西部各地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在春耕备耕中,科技赋能,新农人发力。成都乡村有机器人“站岗”、新农人带动农旅融合;甘肃甘南农资先行、服务到地头;内蒙古多地辣椒育苗忙、农机展助力备耕……处处呈现出一幅幅充满希望的春耕画卷。
甘肃甘南
春耕备耕万象新
在甘南广袤的田野上,处处涌动着春耕备耕的热潮。
春耕备耕,农资先行。在临潭县弘正有机肥料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现代化的设备高速运转,一包包生物有机肥从生产线上产出,为农业生产提供绿色助力。
“我们公司从2019年开始投产,每年能销售有机肥3万多吨,生产量占到全州有机肥行业的一半,覆盖581户农户,每户年均增收一万多元,我们正抓紧生产有机肥,为今年的春耕打好基础。”临潭县弘正有机肥料有限责任公司厂长李林平说。
相较于传统的有机肥,该公司研发生产的“弘正新型生物有机肥料”能提高土壤的透气保水、保肥性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农机是春耕生产的主力军。在迭部县电尕镇更古村,农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农机手们驾驶着拖拉机、播种机等现代化农机进行春耕备耕。
迭部县农牧业机械化服务中心主任杨宏伟说:“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我们统筹调度全县农机资源,检修各类农机具500余台,培训农机手100人次,同时联合区域化农机服务中心、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组建了3支应急服务队,确保春耕生产期间农机调得出、用得上、效率高。”
碌曲县选派24名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准确掌握各乡镇春耕备耕工作开展情况,了解春耕备耕工作的实际困难,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确保春耕到地头、服务到心头、责任到人头,帮助农民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卓尼县11个产业指导组赴各乡镇开展指导工作,统筹协调农资调配供应,全力保障春耕生产物资的稳定供应,目前,储备青稞、小麦等各类粮食作物种子2500万吨,商品有机肥6000吨,生物农药2吨、地膜200吨,农资储备充足,基本满足春耕生产需求;
临潭县设立农机服务热线,安排专人及时受理农机手的咨询和求助,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帮助,同时,成立春耕生产农机作业技术指导服务小组,抽调部分经销企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农机维修网点、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现场,对投入春耕生产的各类农机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机械性能良好;
……
眼下,甘南春耕备耕工作正有序推进,各县市立足农业生产实际,保障农资市场供应,加强基层服务指导,强化政策落实,全力以赴做好春季农业生产。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
辣椒育苗忙
阳春三月,气温回暖。时下正是辣椒育苗的好时节,鄂托克前旗抢抓节令,抓早、抓实、抓细春耕生产,辣椒育苗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为新一年的辣椒产业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
走进金润源农牧业科技服务公司的育苗基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踏入大棚内,辣椒苗茁壮成长、绿意盎然。棚内温度适宜,暖烘烘的热气轻柔地包裹着身体,与外面的寒意形成鲜明对比,这样舒适的温度正是辣椒苗茁壮成长的“秘密武器”。公司负责人杨志文正忙碌地穿梭在大棚之间,仔细查看辣椒苗的生长情况。他蹲下身子,轻轻拨开嫩绿的叶片,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今年的苗子长势不错,再过段时间就能移栽了。”他告诉笔者,今年是育苗的第11个年头,自2月初起,基地就全面投入辣椒育苗工作。为保障育苗的质量与数量,公司提前筹备基础农资,并采用分阶段育苗方式,以满足不同农牧户的需求。
“我们今年计划育苗3000万株能保障7000多亩地,目前已播种出苗约1000万株。苗场采用订单式生产,订多少育多少,今年预计能收入700万左右。”杨志文表示,公司通过“村企联建”模式,全力保障育苗工作,为镇区辣椒产业发展开好头。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育苗过程中,他们积极引入先进技术与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棚内辣椒苗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为辣椒苗提供最佳生长条件,进一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同时,公司还为农牧户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从育苗、移栽到田间管理,全程跟踪服务,确保辣椒高产稳产。
杨志文向笔者介绍道,“今年公司投资380万元新建6个拱棚,新增育苗能力700万株,并配备了水肥一体化设施,有效提高了育苗成活率,降低了成本。”
在育苗基地,40余名育苗人员正在忙碌着,将辣椒育苗专用基质肥装盘、点种、摆盘、洒水进入盘底……每个人都分工明确,互相协作,他们不仅获得了额外收入,还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用自己的双手勾勒出一幅美好的春耕画卷。
工人高敬爱一边点种辣椒籽,一边笑着说:“在这里工作,每盘能挣5毛钱,一天能有200多元收入,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学到育苗技术,对自家种地很有帮助,育好的苗子我们还能拿回去在当地种,保障了春耕农资。”
值得一提的是,该辣椒育苗基地不仅为当地辣椒种植提供了优质种苗,而且还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以订单农业的方式与农牧户签订合同,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从而带动周边农牧户增收。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鄂托克前旗以辣椒育苗为开端,抢抓农时,凭借先进技术、科学管理与创新模式,不仅保障了辣椒产业的良好开局,更带动了农牧户增收致富,为全年农业生产注入强劲动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辣椒育苗的蓬勃开展,正引领着鄂托克前旗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迈进,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前景广阔的农业发展新画卷。
四川成都
“95后”新农人玩出“新花样”
机器人“站岗”,科技助力春耕备耕;“95后”新农人玩转共享菜园,扎根乡村,带动村子农旅融合发展……春耕正当时,笔者走进成都乡村,看田野上“长”出新希望。
阳春三月,成都天府现代种业园1000余亩油菜花进入盛花期,引得游客纷至沓来。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油菜花田里,一个身着“蓝色套装”的机器人正在认真“站岗”,这个机器人名叫“阿崃”,集环境监测、作物分析、病虫害预警于一体,堪称现代农业的“田间卫士”。
笔者了解到,“阿崃”能实时采集温湿度、光照等10余项气象数据,生成精准气候报告,为农户提供决策支撑;还通过超高清摄像头与图像识别技术,智能监测作物叶片状态,提前预警病害风险。
除了机器人“站岗”田间管理,在成都,科技正在加快助力精准把控育秧关,破解春耕“第一公里”难题。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早稻育秧进入关键期。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走进成都天府现代种业园内的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功能实验室,一粒粒饱满的稻种整齐有序排列在育秧盘上,蕴藏着拔节生长的力量。
“可别小看这个育秧盘,背后连接着一个高性能AI模型。”北京熵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平说,他们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合作,共同研制出这套AI模型,可实时监测种子均匀性、合格率等指标,填补了传统人工检测环节的空白,有效提升了育秧合格率。
科技助力之外,笔者走访还看到,越来越多新农人扎根乡村,他们或积极备战春耕,或直播带货销售土特产,或忙着为农产品开拓新市场,用智慧和创造,为乡村发展增添一抹亮丽色彩。
共享菜园、私房菜、麦田音乐会、研学团建……在成都邛崃市高埂街道共富村,一个名叫“田野见”的家庭农场坐落在油菜花田中,各种形式的农文旅活动层出不穷,已成为周边游客的新兴打卡点。
这个家庭农场的创始人是“95后”小伙黄鑫,大学毕业后,在村委会的支持下,他利用从村民手里流转来的闲置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智慧农场,并成立了田野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网上销售农副产品,用心打造了这一方田间天地。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从小就热爱种地。能回到村里种地,很幸福。”黄鑫介绍,在智慧农场里,他们通过精准的温控、光控技术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借助电商平台,黄鑫还搞起了共享菜园,“租客”可以在线上自主选择种植品种,24小时直播观看农作物生长过程,待作物成熟时,还可以带着家人朋友来体验采摘。
发展智慧农业,不仅让想了解农业生产的城市居民有了参与机会,更为当地村民和在外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我们已经吸引了八九个年轻人返乡投入乡村农业,还帮助周边农户进行农产品线上销售。”黄鑫自豪地说。
人们都说,“共富村”起了个好名字。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像黄鑫这样的新一代新农人主动深入田间地头,爱农村、敢创新、肯吃苦,为村里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使“共富村”成为周边小有名气的“明星村”。
“在村里当农民,我不觉得辛苦,农村大有可为!”提起农村的发展,朴实的黄鑫眼睛里有光,心有方向。
从“田野见”小院窗外放眼望去,农机轰鸣声、村民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正传递着春耕的希望。
重庆
涌现新农人新农事
今年春耕备耕时节,笔者在“巴渝粮仓”重要产粮区的梁平区、长寿区走村串户,除了传统的农忙场景之外,又看到了不少新农人新农事。
重庆近年来在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等基础上,通过扶持新农人、发展“新农服”、推广新农机,持续发展“巴渝粮仓”,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梁平区星桥镇星桥社区,区里30多名种粮大户,聚在重庆田中秧农业科技股份合作社开办的“田间学校”,争相学起各类种粮智能新技术。
种粮大户孙远涛站在田坎边,学的是操作无人插秧机。刚上手练,还不熟悉机器性能,孙远涛操作的无人插秧机在掉头时,时常压到秧苗。“学新技术就要反复练,学成之后我准备马上买台机器,今年春耕正好派上用场。”
“从人力插秧,到人操作机器插秧,再到无人插秧机的应用……种粮新技术更新迭代快,不学就会落伍。”梁平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罗绍岳告诉笔者,种粮大户“学艺”劲头足,想节本增效,让种粮更挣钱。
这时,孙远涛也接过话茬说:“以无人插秧机为例,根据田块形状,事先规划路线,然后精准定位、导航、栽插,一台机器起码节省一个劳力,每天多干两个小时,亩均节约将近200元成本。”
技多不压身。在梁平区这所“田间学校”,田里动的、空中飞的都能学。种粮大户文涛几年前上了农用无人机操作“基础班”,今年他报名参加“进阶班”。“这次重点想把无人机物资吊运、无人机维修技术学会。熟悉掌握更多‘新农具’,种粮才能事半功倍。”文涛说。
在长寿区云台镇小岩村,今年办起的片区社会化服务基地,吸引了十里八乡种粮大户关注。这个基地由长寿区供销合作社、重庆壹稻农业股份合作社联合社共同打造,可以辐射长寿区云台、石堰等乡镇的5万多亩农田。水稻育秧、栽插、机耕、机收、烘干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在这儿能一站式办齐。
笔者走访时,这个新“农服”基地的工厂化育秧车间正满负荷运转,只见一个个秧盘经过基质入盘、均匀撒种、覆土、喷淋等程序后,被整齐地送入暗化室催芽。
“相比于传统田间育秧,工厂化育秧出芽整齐度更高、苗情更壮,受到很多种粮大户欢迎。”重庆壹稻农业股份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邓中告诉笔者,今年春耕,长寿区种粮大户已预定的工厂化育秧秧苗可以栽种6000多亩水田。
受撂荒地复垦整治、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等利好政策的吸引,越来越多的长寿区新农人投身到规模化种粮之中。区里种粮大户数量从2021年的20多户,增长到2024年的120多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也“水涨船高”。
“持续完善新‘农服’基地建设,逐步把全区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比例提高到五成左右,预计一年能节省农业投入8000多万元,有利于稳定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长寿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何晓伟说。
在长寿区石堰镇,中国科学院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实验室长寿伏羲农场项目有一处300多亩的种植基地,这里不少新农机的新应用让人耳目一新:借助5G信息传输和高精准北斗导航,管理人员用一部平板电脑,就能遥控农机,翻耕犁田。通过传感数据,还能实时监控田间小气候、土壤墒情、作物生长等情况。
“我们正在以重庆这样的丘陵山区作为试点区域,量身定制研发推广智慧农机装备,让农民种粮更轻松、更智能。”中国科学院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实验室长寿伏羲农场负责人苏晓阳说。
“让更多新农人成为种粮主力军,让更多新农机下田作业……重庆发展‘巴渝粮仓’,正持续夯实产粮稳粮的基础。”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甘肃兰州
供销社多措并举助力春耕备耕
在兰州市西固区,春耕备耕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西固区供销社积极行动,以党建为引领,多措并举助力春耕备耕,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为农民朋友送去温暖与便利。
为实现农作物丰收打好基础,西固区供销社早谋划、早着手、早落实,做好农资储备工作,共储备化肥400余吨,为春耕备耕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先锋队,深入基层,将农资“点对点”配送到户到点到田间地头,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了解民忧、办实事。
一场春雪,为金沟乡春耕备耕增添了一份诗意。一辆标有“西固区供销社”的农资大篷车停靠在路边,车上的工作人员与村民们默契配合,将一袋袋肥料整齐地堆放在指定地点,这是西固区供销社送肥下乡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此次送肥下乡活动,供销社共前往8个村社,累计送肥下乡50余吨,有效保障了西固区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
“西固区供销社这次送肥下乡真是及时雨,真是太方便了,再也不愁为几袋化肥跑到远处去购买,省去了车费、人力、时间,还能保证质量和送货到家的优质服务。”村民们亲切地称赞西固区供销社的送肥下乡活动为“及时雨”,对今年的丰收更有信心。
同时,为确保农资市场的稳定和规范,西固区供销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春耕备耕“一线指挥部”作用,联合西固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农资销售网点中的各类农资产品进行严格把关,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让农民用上“放心肥”。此举有效维护了农资市场的秩序,保障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此外,西固区供销社还积极联合西固区农业农村局,在柳泉镇中坪村等地开展了农业知识培训活动,帮助农民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西固区供销社将继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深化为农服务,助力春耕生产,进一步拉近与农民的距离,增强服务的温度和力度,为实现农作物丰收奠定坚实基础,为乡村振兴贡献供销力量。
内蒙古包头
下好春耕备耕“先手棋”
春寒料峭,阴山脚下的包头大地已涌动起备耕的热潮。虽未到开犁破土的时节,但农资仓库里,一袋袋良种、肥料整齐码放,储备充足;拖拉机、秸秆粉碎还田及残膜回收一体机等设备完成检修调试;培训课堂上,农技专家正向农户讲解玉米种植精准调控技术要点……当下的包头正以“谋在前、干在先”的主动姿态,抢抓农时、夯实根基,在春耕备耕的起跑线上蓄势发力,为全年粮食稳产丰产筑牢基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备耕实效关系全年农业“开门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置于首要位置,着重强调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确保粮食稳产丰产。这一明确要求,犹如定海神针,为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包头市深入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春耕生产关键环节,积极争取并统筹资金,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农户购置智能农机装备,引导和鼓励农民自觉保护提升耕地地力,落实耕地地力保护与建设利用等政策,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这些务实举措,折射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定力,更彰显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使命担当。
科技赋能正在重塑传统备耕方式。固阳县种粮大户张强在农业生产中积极运用捡石机、全膜机等多种智能农机设备和先进的密植技术,实现农田高产与收入提升的双赢。他那句“没有精耕细作,就没有好收成”,道出了科学种植的真谛;备耕不仅需要物资技术的硬投入,更离不开服务的软支撑。包头市各级农牧系统积极对接各乡镇统计种植意向,对接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资经销商以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调度农资储备情况,确保春耕备耕各类农资储备充足,带着泥土气息的暖心服务,既解了生产之急,更暖了群众之心。
农时不等人,春日胜黄金。用不了多久,广袤田野上各类农机的轰鸣声、技术培训的讨论声,就会汇成昂扬的春耕序曲。从黄河灌区到山北旱作带,从智能农机合作社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包头市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备耕,以“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保粮安,当春风吹绿敕勒川,这些播撒在早春时节的希望,必将化作金秋时节的累累硕果,成为一片片丰收的田野。
四川乐山
打好春耕备耕“主动仗”
春耕备耕是全年粮食生产的“首战”,也是一年收成的基础。当前,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机,乐山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抢抓农时,提早谋划春耕生产,按下春耕备耕“加速键”,全力以赴做好春耕备耕工作。
采购农资、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指导深入田间……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画卷在嘉州大地徐徐铺展,为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种子是春耕生产的重要农资,种子的品质、好种子的推广关系着作物的收成。连日来,乐山各地的农资店里迎来了销售高峰期。笔者在中心城区的乐山泓青农业有限公司看到,各类种子、肥料等物资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前来购买的农户络绎不绝。“这段时间都是农资销售的旺季,我们提前备好备足各类农资,方便农户们选择。”乐山泓青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祝青霞介绍,自春节假期过后,水稻、玉米等已经销售了几百吨,除了售卖农资,她们还提供购种、技术指导、采收等一体化服务,希望农户们从买种子到最后销售都能够挣到钱。
农资市场销售忙,农业执法部门也强化种业市场监管,开展农作物种子市场专项检查。乐山市农技站工作人员杨春林介绍,目前全市共检查经营门店1000多家,立案查处种子案件2件,抽检水稻、玉米、蔬菜种子共185个品种。除了确保农资市场安全有序,还加强了对农户大春生产的指导,确保技术稻田,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目前,乐山全市玉米备种2031吨、水稻备种1560吨,肥料储备11万吨,农膜已准备1295吨,农资供应充足,市场价格平稳。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动粮食增产增收的重要抓手。在峨眉山市2023年成都平原区水田恢复建设项目现场,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轰鸣作业,工人们在各自岗位有序开展工作,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在峨眉山市罗目镇白马村的田间地头,笔者看到各类设备正进行着土地平整、修筑田埂等工作,远远望去一片片高标准农田雏形初现。
峨眉山市2023年成都平原区水田恢复建设项目建设任务1万亩,涉及峨山街道、高桥镇、罗目镇3镇(街道)12村(社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田型调整6817.67亩、土壤改良1万亩、新建和整治农田排灌渠共89条39.799公里、新建和整治田间道路共73条31.518公里。项目负责人周华敏告诉笔者,项目于2024年7月开工,预计2025年3月底完成主体工程,确保春耕生产。
笔者了解到,为抢抓冬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黄金时期,乐山市按照“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要求,完成2023年立项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1万亩,新建0.7万亩。2024年立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7.6万亩(含增发国债项目12万亩)。
此外,乐山市农业农村局聚焦蓄水保水,督促各地抓住春雨拦蓄入库,充分利用前期建成的提灌泵站继续实施江河提水,并积极发动村组和群众,做好小微型水利工程和冬水田蓄水,千方百计增补蓄水;聚焦设施维护,对750个提灌站逐个摸排检查,分类分批维修整治16座带病运行提灌站,检修2800座提灌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