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时报电子报

2024年5月24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33

西部时报乡村振兴 新时代 新格局 新篇章 6 续写特色小镇的西部传奇

按日期检索

12 2017
3
4

西部时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时代 新格局 新篇章 6 续写特色小镇的西部传奇

选题策划:张海燕

撰稿:戴闻名 刘依林 陈 利 王婧雅 马 楠 王 洋

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

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之一,特色小镇恰好能够同时满足这五个要求。

截至2024年,住建部公布了1600多个特色小镇,其中旅游型占比超过了50%。以“五一”假期为例,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古城古镇类景区的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4倍。

同样,特色小镇在西部大地也遍地开花、硕果累累。

非遗与企业的完美结合

丹寨万达小镇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西部的丹寨县,距离最近的高铁站三都站有近40分钟的车程,但关于丹寨小镇的宣传介绍,则从下车那一刻便开始了:“云上丹寨”“游丹寨就是扶贫”……从三都到小镇的这一段高速路两旁,笔者随时可以看到这样的广告牌。

笔者抵达丹寨万达小镇的当天下午,村民们正聚在一起观看“苗年斗鸡表演赛”,而现场围观的大量年轻人也打破了外界对丹寨惯有的印象:这里并不是想象中的封闭,而是拥有着年轻活力。

现场的村民告诉笔者,每个月、每个周,小镇内都会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从时下流行的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电竞之夜”,到“万达好声音”、军事航空展等,各类主题活动不断。

整个丹寨万达小镇采用统一的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建筑外观,总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一条融入东湖自然景区,以苗、侗、水等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特色为主的全长达1.5公里的文旅街区,是丹寨小镇一期最大的建筑标识。

同国内其他特色小镇相比,丹寨万达小镇有其独有的特色。这里三分之二的核心业态都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等体验型业态组成。简单而言,这里更民族、更文化。

小镇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据丹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小镇开业以来已累计接待人流量2600多万人次,带动全县旅游接待量突破330多万人次和综合收入达到260多亿元。其中,今年全县文化旅游商品已累计销售7085万元,同时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

小镇对非遗商户有着一套完整支持体系。非遗商户的店铺都是精装铺,交付时已完成了所有的装修。2018年、2019年,小镇商管公司还曾联合40多家万达广场采购非遗商户的产品,并帮助这些商户拓展销售渠道。

在该商管公司员工看来,“非遗传承人都是只有技艺,不懂营销、不懂推广”,而选择以非遗文化为底色的丹寨万达小镇必须思考以何种方式让这些古老的技艺不仅被人们所认识,也会被市场所认可。

不仅如此,小镇的非遗不只是停留在观看的面上,包括蜡染、古法造纸等均在其展示馆内设置了体验区,让游客在了解非遗文化的同时还能上手一试。

经过4年的发展,走在如今的丹寨万达小镇上,笔者的体验颇为深刻:当地特产、非遗周边和文创产品等均经过精致的包装,其中大多数核心业态都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等体验型业态组成。

一份来自丹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小镇已进驻非遗项目20多项,经营非遗相关项目的有59家企业和店铺,17个村级合作社为小镇的特色手工艺品商铺提供商品加工制作服务。与此同时,2020年9月,中国社会扶贫“丹寨论坛”“全国非遗周”活动在丹寨成功举办,并宣布永久落户丹寨。

“非遗的活力需要靠市场带动,要想更好地传承非遗,应适当进行资源化、集中化发展,进入现代生活,融入现代旅游。”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曾在首届中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论坛上表示,“丹寨就是非遗和旅游产品的集合,既有物质文化的体现,也有非物质文化的集中。”

“丹寨万达小镇的成功,背后有很多综合因素的推动,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特色小镇》作者、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孙文华博士看来,特别是在各地都在搞特色小镇时,差异化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非遗正是丹寨区别于其他小镇发展的一大亮点” 。与此同时,“要实现充分挖掘地方自然资源以及文化资源特色,形成吸引力,然后通过持续性运营获得持续性的经济回报,从而形成良性发展” 。

“每天早上小镇会召集商户开晨会,根据游客消费习惯对小镇的业态比例进行调整。”小镇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运营方还会实时掌握商户的运营状况,对经营状况不好的商户进行帮扶,如对其店面陈设、销售方式进行改良等。

随着网红小镇品牌的持续传播,越来越多的企业、游客注意到了丹寨的韵味和价值,丹寨周边的旅游资源也陆续得到开发和关注。

“以前游客来丹寨就只有每年3-5月的龙泉山杜鹃花节,此后基本不会有什么游客。”丹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但在丹寨万达小镇的带动下,周边的高要村、排廷瀑布、卡拉村、清江村寨等旅游资源也逐步得到了开发,“现在来到丹寨,除了能逛小镇,游客还能去周边景点逛逛。”

在走访中,笔者注意到,就算是在淡季的工作日,小镇也不时有旅行团往来。

“公司在将丹寨万达小镇融入贵州旅游线路,以小镇为依托,开发丹寨深度游的同时,与省内131家旅行社、6家OTA线上旅游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完成了200多条旅行线路产品上线。”丹寨万达商管公司方面表示,在集团总部的支持下,目前小镇已经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吸引省内外游客前来体验。

不仅如此,小镇还形成了聚集效应。数据显示,目前丹寨县内共有12家扶贫龙头企业和102个产业扶贫合作社入驻小镇,直接带动贫困户发展民族手工艺、民族美食、苗侗医药、农特产品等产业产品,带动丹寨20个大行业和50个子行业发展;累计带动其他社会资金的投入超过13亿元。

贺兰山下故事多

5月14日,CCTV-1黄金档开始播出备受期待的奋斗励志大剧《星星的故乡》。这部《星星的故乡》是继《山海情》之后讲述宁夏故事的又一力作,该剧以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变迁为主线,不仅展现了两代葡萄酒人矢志不渝的创业精神,更以那片开出紫色奇迹的土地——宁夏贺兰山东麓作为取景地,为观众呈现一幅幅迷人的画卷。随着《星星的故乡》播出,宁夏贺兰山的壮美风光、极具代表性的葡萄酒文化,都将在剧中得到丰富呈现。

宁夏,这片曾经贫瘠的戈壁滩,如今已成为中国葡萄酒产业的一张名片。《星星的故乡》叙写了宁夏两代葡萄酒人因地制宜做好防风固沙的生态基础,从葡萄品种选择,到种植采摘技艺,再到酿酒的各流程环节中坚守传承、奋斗创新的故事,展现了西北人民攻坚克难、甘于奉献的精神面貌。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科技教育处负责人李进云说,作为首部以葡萄酒产业为题材的电视剧作品,《星星的故乡》首播具有填补中国葡萄酒题材影视作品空白的时代意义,让宁夏文化旅游系统振奋不已。该剧在贺兰山岩画、葡萄酒酒庄、沙漠星空酒店等宁夏代表性文化IP、旅游景点的拍摄取景,以及两代葡萄酒人坚守传承、攻坚克难的精神内核,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宁夏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会让中国乃至世界再次看到宁夏、认识宁夏。

该剧以亲情、爱情、友情、乡情为支点,塑造了欧阳易星、齐路等一批富有理想热情、敢于担当的民营企业创业者、国有企业创新者,以及以秦贺明为代表、一心要让百姓富裕起来的优秀干部形象。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综合处干部尹一丞说,《星星的故乡》从筹备到拍摄、制作以来,我们都非常期待。看到在央视播出,感到既荣幸又激动,这是对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肯定,希望全国观众能通过这部剧更加深入地认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和产品,也欢迎全国的朋友来宁夏,感受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和酒庄的魅力。

谁能想到,如今有葡萄酒明星产区之称的贺兰山东麓,在数十年前,曾是一片贫瘠的原始荒原。时光倒回十年前,漫天黄沙中,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若隐若现。

北纬38度,一条世界公认的葡萄美酒黄金线。这里,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年轻的葡萄酒明星产区”。宁夏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春末夏初,风从贺兰山深处吹来,拂过山脚下成片的葡萄园,染绿数十万亩荒滩,特色各异的酒庄成为许多游客前来感受塞上风情、体验新式浪漫的打卡地。

依托葡萄酒的美誉度,宁夏以“产业”“文旅”双轮驱动,推动贺兰山东麓区域整合,全力打造“贺兰山东麓文化旅游产业带”。在这里,葡萄酒在建项目持续刷新进度条。4月26日,笔者在宁夏图兰朵葡萄酒小镇项目建设现场看到,部分客房正在进行装修。

“我身后是二期项目的施工现场,主体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二次结构砌筑抹灰、构造柱施工等。二期项目中的东麓书屋和创意学院外幕墙单位也已进场施工。”宁夏图兰朵酒庄有限公司工程副经理凌建周介绍,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整体施工量的75%,预计今年夏天整体完工。

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项目,宁夏图兰朵葡萄酒小镇是宁夏“葡萄酒+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文化艺术、展览展示、检测等多功能于一体,致力于打造葡萄酒产业融合综合体。

“去年12月,小镇(一期)安漠酒店试营业至今,共接待游客约3万人次,其中餐饮接待约1.5万人次,住宿客人约4000人次。此前举办过2024胡润中国葡萄酒酒庄50强发布会等一些葡萄酒主题活动,酒店在各类平台上的评分也不错。随着贺兰山东麓酒庄游进入旺季,我们从今年‘五一’假期开始举办亲子体验游、音乐节、露营季、品鉴会等。”安漠酒店管理公司总经理王祺说,图兰朵葡萄酒小镇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它的建成也对周边贺兰山岩画、镇北堡西部影城、苏峪口等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项目等起到至关重要的联动作用。

从一颗葡萄到一杯酒,从品酒打卡到星空酒庄游……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不是简单的种植、酿造加工,而是探索与文旅的全面贯通、有机融合,戈壁滩上的紫色奇迹正朝着多产业融合、多业态叠加的复合产业发展壮大。随着小镇二期文化交流、艺术展览等多功能产业融合综合体项目的逐步建成,将实现葡萄酒品牌引流、精品服务、多元业态集聚,成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展示的新窗口,为全区葡萄与葡萄酒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径新模式。依托小镇延伸的“葡萄酒+文旅”产业链,还可培育骑行游、旅游民宿、自驾车营地等旅游新业态,进一步丰富贺兰山东麓文旅特色产业项目库,走出一条资源利用与生态治理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促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跨越国界的音乐传奇

白鹿的“教堂诗唱”始于19世纪末。1895年,喜爱白鹿秀美风光和凉爽气候的法国传教士来到地处龙门山脉之中的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在此兴建了“圣母领报修院”,当地人俗称“上书院”。

1915年出生于成都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的伊莎白·柯鲁克,每年夏天也会随父母来此避暑。幼时在白鹿的生活经历,激励她后来成长为人类学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

20世纪20年代,伊莎白三姐妹经常随父母往返于成都华西坝和白鹿镇之间。那个时候,从成都到白鹿需要跋山涉水两三天,但即便旅途如此不易,他们一家人还是乐此不疲。

从伊莎白珍藏的老照片里可以看到,他们一家人曾造访美丽的上书院,围观当地农民用水牛犁田插秧,还浸在巨大的木桶里戏水消暑。

但白鹿对于童年伊莎白的影响,远不止于云海松林、溪流野花,一家人与当地乡亲的交谈和交流,让她从小对社会底层群众生出了同情之心,也对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产生了强烈兴趣。

抗战初期,伊莎白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完成学业后,毅然决然回到了战火之中的出生地四川,投身乡村建设运动。1940年,她在中国遇到了未来的丈夫、英国共产党员大卫·柯鲁克,随后与大卫一起奔赴欧洲反法西斯战场,并加入英国共产党。1947年,她与丈夫又回到中国,扎根晋冀鲁豫解放区,观察记录土地改革过程。

在此期间,作为人类学学者的伊莎白写出了《十里店——一个中国村庄的革命》和《兴隆场》等一手调查著作,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

1948年,她和大卫应邀前往南海山外事学校(即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任教,从此躬耕六十余载,为新中国培养了首批外事干部、大批杰出学者和外交人才。

2019年6月,103岁的伊莎白在三个儿子的陪同下,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童年故地白鹿。上山那天,山路湿滑,但车行过半程后,伊莎白老人坚持下了车,也不坐轮椅,一定要自己再走一走这条“悠悠之路”。汶川地震后重建的白鹿镇,也让她感叹“简直比真正的法国小镇还要漂亮!”

2019年9月,被称为“共和国的见证者”的伊莎白获颁中国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2023年8月20日0时59分,伊莎白在北京逝世,享年108岁。

伊莎白老人幼时常去玩耍的白鹿上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上书院主建筑群坐落在沿山而上的弧形台阶之上,既有钟楼立柱、尖顶穹窿等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的特征,又兼有中国四合院的进落结构,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在四周群山环抱之下,更显宏伟庄严。

2006年,白鹿上书院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上书院损毁严重。2008年8月,国家文物局批复通过了“上书院原址复原”项目,拨款4150万元。经过5年精心的“修旧如旧”式修复后,白鹿上书院在2013年重新开放。

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彭州市和白鹿镇政府也决定,要把拥有百年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白鹿,打造成一个特色小镇。

祖籍彭州、曾担任法国尼斯国际钢琴比赛中国区行政总监的巫平丽认为,古典音乐可能是一个非常适合白鹿的“细分IP”。“大地震之后,音乐能够抚慰这里受伤的心灵,音乐节也很契合上书院的建筑风格,更是对中法百年交流史的呼应。”巫平丽说。

于是,2013年7月,“第一届白鹿·法国古典音乐艺术季暨法国尼斯国际钢琴比赛2013年中国区总决赛”在白鹿举行。这也是世界顶级钢琴赛事之一的“尼斯国际钢琴比赛”首次进入中国。著名钢琴家刘诗昆、钢琴教育家郑大昕、加拿大华人钢琴教师协会会长朱贤杰等担任评委。

2018年,“白鹿·中法古典音乐艺术季”进一步升级为四季常驻的音乐节,月月均有演出。

“白鹿·中法古典音乐艺术季”启动11年来,共举办了超过800场音乐会。其演出“卡司”,也可谓星光熠熠: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及小提琴家胡坤、法国单簧管大师米歇尔·勒蒂耶克、法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奥利维亚·查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张立萍、著名歌唱家范竞马、作曲家卞留念、曾获法国图卢兹国际声乐大赛第一名的旅奥女高音歌唱家宋元明等都曾参与其中。

白鹿镇党委书记刘茜告诉笔者,2013年音乐季举办之初,白鹿镇每年只有30万人次的游客,现在已经超过300万人次。如今的白鹿,已经完全看不出大地震的痕迹,而是一座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国际化音乐小镇。

走在白鹿小镇上,仿佛置身真正的欧洲,随处可见露天咖啡馆、法式面包店和音乐工作室,钢琴、吉他、五线谱符号等音乐元素更被融入各种街头装饰之中。镇上的老百姓学会了烤面包、冲咖啡、开民宿、做文创。白鹿的本地特产山笋、老树白茶、生态蔬菜和樱桃果酒,也被音乐季成功“带货”。

近年来,白鹿先后获得“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四川省蜀里安逸-乐游蜀地新消费场景”“成都市文艺风尚品鉴示范场景”和“成都市级文创产业园区”等多个殊荣。

巫平丽告诉笔者,她的计划是依托“白鹿·中法古典音乐季”和“白鹿·四季音乐季”两大核心IP,做强音乐全链产业、音乐疗养产业和浪漫消费产业三大核心产业,并把白鹿镇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之下“中法两国文化和商业交流的典范”。

图片资料提供:文中相关单位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在线订报
| 在线投稿 | 手机版
主办单位:西部时报报社 版权所有:西部时报
京ICP备:2023038082号